发布时间:2015年03月24日 21:03:20
上世纪受启功先生的邀请,美国大藏家安思远于1996年9月携《淳化阁帖》4.6.7.8卷共四本(卷)到北京,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,至以后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出资450万美元(1996年时,对日本人开出卖价是1100万美元,),购回《淳化阁帖》,成为当时文博文化的一件大事,上博于9月24日至10月31日举办了《阁帖》最善本特展,为此汪庆正副馆长也宣称:“在世界上仅留上博这四卷,以后不会再有了”。 从鉴定上升到历史考鉴,谁是真正最原始《淳化阁帖》的祖本? 涉及这个云山雾罩的问题,已筹备多年的《淳化阁帖》海峡文化促进会发起人作者一直很关注《阁帖》情况的进展。几十年来,许先生从《淳化阁帖》千年文史资料中,及近代传世仅有的正本,伪本实物与出版本(五十多种),进行梳理、排对、研究、并把实物上的特征与文献记载进行反复认真比对,结果是明代肃府本,优于其它历代各种版本。该本历史文献记载很清楚,也未出现误定、误断的情况,真如启功先生认为“肃府本摹刻最得宋拓本的原貌”。为此专门针对文物出版社出版的《淳化阁帖》(安氏本),就字神、墨色、纸质、装裱、题跋、印鉴等项综合考辨,并依据《阁帖》明代重刻的肃府本(肃庄王朱楧受封兰州时,明太祖朱元璋赐原始北宋祖本全套一部,至明万历四十三年由肃宪王命开始重刻,费时七年,因刻工为书法大家,当朝顶级的高手,故有“笔势洞清,妙意尽传”的佳评,其刊刻完全忠于北宋最原始祖本,包括版面字行排列,每页的字数甚至微妙的密藏码特征重摹上石。尽管历代行家对《阁帖》各种版本争议不断,从古至今文人、书法、学界大家都认为肃府本最精良到位的,是祖本传刻的真谛.)现作为“中轴线”的标准,将安氏本与肃府本一对一进行比较、勘校,认为安氏本除帖心比肃府本陈旧年份老,但时间到不了北宋,早不过南宋,安氏本整体字肥而大,相比字神欠佳,第四卷是墨淡而干,为拓工不精到,墨霜少,少光泽,第四、六、七、八卷有银锭纹(涉及十二处旧作非正常痕迹),字行排列与肃府本不同,少密藏码特征,若有的密藏码特征,显而易见就是后补刻伪作的(第四卷)。 我们所收藏及能召集的《阁帖》拓片,有宋、明版本各种。其中,有两种够宋拓系列残片,现只说其中一种拓片(为许氏本):虽然已是残片,还留有原装老裱,真丝暗花格锦绫边(尊贵性足够皇家之气势),无银锭纹,字体瘦劲,字口清晰凸出皱纹如毂(久合干染,开卷摩擦,千年岁月,正常痕迹。)翻后面有明显字口勾纹(最早初拓特征),墨浓质精有光泽(颇具李廷珪墨“三分珍珠,七分松墨”润、黑、亮的质感),古香古色溢于禇墨,墨霜多而均匀,陈旧年份自然有上千年的沧桑感觉,帖心纸质优良,帘纹清晰,纹路均匀,细直(是为细竹帘抄造澄心堂纸的工艺),许氏本与安氏本比较字神、拓工、墨气都优于安氏本,再与“中轴线”标本肃府本比较,两种版本,从版面字体每页排列的字数,微妙的密藏码,基本一样,镌刻水平许氏本还技高一筹,自然陈旧年份足够超过六百年上,从版本传承重刻工艺的标准来衡量,许氏本与肃府本应是父辈与子辈上下正脉关系。 最原始《淳化阁帖》祖本是“法帖鼻祖”,其编撰汇刊、编排样式、尺寸规范等模式为法统标准,必须具备排纂格式,分割裂单条,块面截割分段的特征。准确来讲,该特征须经千年才会显现帖心表面的墨气、墨霜当中,这必须是具有上千年历史才会形成的确凿的“硬件证据”。许氏本是完全具有此特征。 《淳化阁帖》许氏本除有北宋年款(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模勒上石)特征外,更明显的,也是最重要的特征,是具有《淳化阁帖》淳化三年原始祖本三种保真防伪的密藏码,这就是确凿的“硬件证据”。 综合上述各特征形成的“证据链”,许氏本为最原始祖本真品确凿无疑! 说明:涉及破解密藏码及其特征的前后的情况,许先生介绍是经过多年自己大量的考证、研究、探索,终于在2012年感悟到古人创立保真防伪的玄机之意,从而破千年来《阁帖》的密藏码。据考证相关学术专业人士有些说法,大体只提到了(密藏码)表面特征,如:版数、卷数、页数、卷版号、刊刻号、编号、编码、数字编刻、编刻号码等,均未提及其“保真防伪”的功能。 破解《淳化阁帖》北宋祖本与明万历肃府本的密藏码 北宋淳化三年最原始《淳化阁帖》祖本编纂汇刊,开创了法帖刊刻的先例,编排样式,尺寸规范等模式的法统标准,全帖分册十卷,每卷用楷书题签,卷尾撰述书题记年款“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”,并在法帖内特别加刻三种密藏码作为防伪玄机。(完整号码,对半号码,大、中、小,三种各异,具有编码、监码、密码功能. 本对半号码也开创了人千百年来的保真防伪技术,即两对半合字术),明万历肃府本是直接正统传承遵训重刻阁本,此本在忠于祖本的情况下,对特有的三种密藏码,全刻传承了两种号码,一种密藏码保留一部分不传刻,永留祖本,这也完全符合人的传统观念,独尊缔造者,也有利于划时代的分段。 据考证流传于世,《淳化阁帖》其它非主流各种各类版本,均未有这三种与两种特有的密藏码,因此在具备各种条件的情况下,特有的密藏码应是判断《淳化阁帖》北宋淳化三年最原始祖本及明万历肃府本的最核心有力的证据,可最终帮助解决《淳化阁帖》祖本系列与传承系统,正脉与姻亲版本的千年之争。 《淳化阁帖》祖本鉴定的基本知识 《淳化阁帖》为圣旨第一法帖,最祖本是采用澄心堂纸和李廷珪墨拓的,北宋原刻的判断是以墨浓,字瘦劲,无银锭纹,拓工精道,字口清晰明快,字形凸出,帖心纸后面有字口勾纹,墨霜陈旧自然,古色古香溢于诸墨,原墨黑如漆为先,墨淡字肥,有银锭纹,墨干,显白痕为后,翻刻本多为墨淡,相对字肥而大。《淳化阁帖》北宋淳化三年原始祖本,必须具有三种保真防伪密藏码。 当然要采用常规专业方法入手,从帖文、字的灵动、神采、神风、笔意、笔画变化风格基础上再进入深度,在变化中找出细微玄机妙意,包括有损的情况,进行校勘,对比,寻找各不同的特征,找到真正年份岁月的痕迹,从观察、分析、判断是否贴近原迹、原刻、原拓原有的墨迹,也要采用实物与文献记载包括跋文、鉴藏印等进行比对,(请注意因文献记载杂乱不清,有误的很多,根据学术书法,2013.07第243期发表,清宫收藏的情况。《石渠宝笈三篇,续篇》记载有宋拓淳化阁帖共七件,现存北京故宫六件,台北故宫一件,最终现鉴定意见,其中五件实物与记载有大误差,应为明拓,一件毕士安本虽已佚,但对该版本也有学者质疑,一件懋勤殿本宋拓确切,但也未确定是南宋还是北宋。)所谓鉴定,最好是见过真品、伪品实物,仍需突破性的探索,仔细研究方方面面,作出的结论才有可能靠谱。 淳化三年的祖本是否还存于世?一直是个历史空白,呼唤《淳化阁帖》真祖本重归人间,是历代炎黄子孙的心愿。近年来相关学术专家认为“肃府本所依据的上辈《阁帖》今已失传,这个版本的情况如何,今人只能从肃府本来推断了。”涉及淳化三年祖本与明肃府本所存父辈与子辈上下直接正脉关系,必须根据版本重刻工艺流程标准,以肃府本作为“中轴线”标本进行上推,对比版面字里行间,每页的字数,字神及其它各特征,是否符合父辈与子辈正脉关系,自然陈旧年份必须要够。 相关连接: 1、澄心堂纸:五代南唐开始制造的最优质书画纸。公元937年,李昪代吴自立南唐称帝后,先后从四川、安徽招来纸工匠人,在靠近南京的六合建立了造纸基地,主要利用六合造纸原料与水源等条件而制造成功,主要工艺有细竹帘抄造等。李昪十分喜爱,并以宫宴室“澄心堂”命名。澄心堂纸综合了当时安徽与四川最先进的造纸技术,完全由皇朝派人督造,在精制中不计成本,造价昂贵难以推广,南唐灭亡后一度制造中断,北宋时也是根据纸样进行仿制,所以后人所见澄心堂纸的记载,在制造地区与原料上就有了不同说法,正宗的实物澄心堂老纸,流传到清中期还有,据说都存在宫中,供乾隆帝操练至完。因此,今天出版的《文献用纸鉴赏》中,并没有原澄心堂纸的图样。 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称:“后主时监造澄心堂纸承御系剡道其人”,蔡襄《文房四说》称:“李主澄心堂(纸)为第一,其为出江南池,歙二郡,今世不复出精品。”台北故宫藏有蔡襄在澄心堂纸上题字的墨迹称:“澄心堂纸一幅,阔窄厚薄坚实皆类此,乃佳工者不愿为,又恐不能为之,诚与厚直莫得之,见其精细似可作也,使人只求百幅。” 2、李廷珪墨:李廷珪为南唐易水人,原名奚廷珪,当朝的制墨高人,其名气已凌驾前人之上,他在选料上精益求精,据称:“李墨松烟一斤,用珍珠三两,玉屑龙脑各一两等等,和以生漆捣十万杵,”制出了“丰肌腻理,光泽如漆”的佳墨,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,被任为墨务官,并赐给国姓为李以示奖励,从此李墨便名满天下,但未见工艺传承等记载。 3、二、中华汉字文化之最:1、《淳化阁帖》(北宋著,首部圣旨法帖,堪称万帖取一,一字抵万金);2、《永乐大典》(明代著,最大的百科全书);3、《康熙字典》(清代著,最早的一部字典);4、《四库全书》(清代著,为历史上最大的丛书),为史上的四部集成大典,都为国家历朝四大文化工程,堪称史上的汉字文化长城。 4、王著:四川成都人,“帝王之师”(宋太宗赵光义的书法老师),《淳化阁帖》总编纂人,北宋殿中侍御史,曾在简阳、名山、崇州等地任职。、 著作知识产权号:川作登字-2016-A-00015312 (作者:许汉贤)